理想L7上市了,而且玩起了一車三吃,命名為Air、Pro、Max三款配置車型。乍一看,這理想賣的不是車,更像是移動的數(shù)碼產品。算上L8、L9和不久后上市的L8Max、L8Pro、L9Max等等規(guī)劃中的車型,理想汽車家族一下子就興旺了起來。
雖然車型繁多,但眼尖的你能看出,L7、L8、L9就是一套前臉演變出來的不同車型,他們的動力系統(tǒng)都是一樣的,1.5T發(fā)動機+電機組成的增程式動力系統(tǒng)。
![]()
可能有網友準備要吐槽了:這“人人喊打”的增程式動力,還被“套娃”出多款車型,一臺車拆開成多臺車來賣,這銷量能保證不?
今年1月,中汽協(xié)發(fā)布了《中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報告》,提到:增程式技術路線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越來越多的國內車企開始布局增程式產品,預計到2025年,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萬輛。
![]()
市面上,增程式動力車型也越來越多。譬如長安深藍SL03在去年就推出了增程版,問界M5和M7就不說了,最近零跑C11也搭載增程式動力來了……
![]()
之前不被看好的增程式動力,咋就成為了香餑餑?
受國補退出、春節(jié)購車淡季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今年1月新能源車市集體遇冷,僅比亞迪、特斯拉、理想等少數(shù)幾家新能源車企實現(xiàn)了同比上漲。
特斯拉“野蠻”式降價銷量當然有保證,比亞迪的DM-i系列也是其增長的重要來源。理想憑增程式路線依然能保持增長,這說明市場對這一技術路線的接受度在提升。
![]()
盡管增程式動力經常被業(yè)內大咖們調侃,但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綜合考慮家庭出行、里程焦慮、駕乘質感以及燃油經濟性以后,都是花真金白銀買增程式車型的,這才是“真香”之選。
很多理想車主都表示,他們買這個車,看重的就是舒適性和配置。畢竟,增程式動力系統(tǒng)在技術上的研發(fā)投入,沒有純電動和其他插混系統(tǒng)那么的“龐大”,那就能很好地控制整車成本。
而省下的成本,轉嫁到堆座椅、屏幕、冰箱等等舒適性配置上,不正是當下很多消費者的剛需么?畢竟享受只有自己知道啊。
Nice車觀:
從理想L8、L9系列的銷量看出,消費者體驗是消費成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對車企而言,用什么技術去造什么產品,消費者說了算。如果一臺車型的賣點,不是消費者和市場喜歡的,那車企用再多的電池、再先進的電機、再智能的系統(tǒng),造出來的都只是“感動自己”的產品,但不能打動消費者。
而從理想L7上市后衍生的命名方式來看,這種接近智能數(shù)碼產品的配置車型劃分,或許是一個潮流,它給了用戶更多的個性選擇,你想想一臺L7 Max,不就是給想要部分理想L8性能配置,但又錢不夠的消費者嗎?
增程式可能還是一種過渡技術路線,但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都是好路線,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