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2年的最后一個季度,特斯拉突然打起“降價牌”,確實讓大家始料不及。
10月24日,據(jù)特斯拉中國官網(wǎng)顯示:Model 3后驅(qū)版本由27.99萬元降價1.4萬元至26.59萬元,高性能版36.79萬元降價1.8萬元至34.99萬元;Model Y后驅(qū)版從31.69萬元降價2.8萬元至28.89萬元,長續(xù)航版由39.49萬元降價3.7萬元至35.79萬元,高性能版由41.79萬元降價2萬元至39.79萬元。
![]()
種種跡象表現(xiàn),特斯拉在敏感的價格上,終于按捺不住了。在今年9月、10月份以保險補貼進行“變相降價”后,此次針對Model 3、Model Y的高調(diào)降價,顯得不是簡單地回饋消費者。
先漲后降,彌補銷量下滑
在《車壹圈》看來,經(jīng)過去年的持續(xù)漲價后,真正讓特斯拉進行價格回調(diào)的是國內(nèi)銷量的萎縮。今天的降價,不過是對過度漲價的補償。
事實上,2021年1月1日,新款國產(chǎn)Model 3上市時,起售價僅為24.99萬元。而借原材料上漲等原因,去年11月19日,Model 3售價上調(diào)1.5萬元至25.09萬元;11月24日,Model 3后輪驅(qū)動版上漲至25.5652萬元;12月31日,Model 3起售價漲1萬元至26.56萬;今年3月10日,Model 3高性能版漲價1萬元;
![]()
同樣,從去年到今年3月份,曾經(jīng)起售價為27.8萬元的Model Y也是持續(xù)漲價。而現(xiàn)在所謂的降價,不過是從30多萬元的售價,回到30萬元以下,這才是比較正常的價格。
針對特斯拉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持續(xù)漲價,進而引發(fā)銷量的下滑,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特斯拉高估了自己的號召力。在漲價后,消費者不買賬,對銷量造成影響。
![]()
據(jù)乘聯(lián)會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9月Model 3銷量99039輛,同比下滑11.4%。相比同期國內(nèi)新能源狹義乘用車累計387.7萬輛銷量以及113.2%的漲幅,Model 3顯得力不從心。
由此可見,Model 3國內(nèi)銷量受挫后,特斯拉不得不調(diào)整重新調(diào)整價格策略,通過降價來提升產(chǎn)品競爭力,進而在接下來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銷量反彈。
特斯拉降價,同行尚未接招
從前期特斯拉漲價的效果來看,最顯著后果就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持續(xù)漲價后,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量不佳。
而與此同時,曾被特斯拉在銷量上壓制的比亞迪今年前9月份以累計銷量11528567輛,同比增長29.7%的表現(xiàn),位居新能源汽車廠商銷量排名冠軍,而特斯拉中國退居第三名,前9月份累計55.4%的同比增長,相比比亞迪、吉利、埃安、奇瑞、長安、哪吒汽車的同比增長顯得有點弱了。
![]()
或許這種自廢武功的漲價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特斯拉進行反省,因此這次降價也可以視為“亡羊補牢”的做法。
不過,面對特斯拉這次降價行為,目前來看其它中國品牌沒有盲目跟進。就在特斯拉降價當天,一些媒體就特斯拉降價是否跟進的問題,詢問比亞迪相關(guān)部門,得到答復(fù)的“目前暫時沒有收到這方面的消息”。
降價不跟風,避免引火燒身
在《車壹圈》看來,此番特斯拉挑起的降價風波,到最后可能落個“孤芳自賞”。只有它一家在臺上自嗨,多數(shù)中國品牌將會靜觀其變。
首先,對于其它品牌車型來說,這次沒有跟漲的必要。以Model 3為例,在30萬元左右的純電轎車中,稱得上Model 3競品的車型有比亞迪漢、海豹、蔚來ET5等車型。
![]()
不過在產(chǎn)品上,Model 3明顯優(yōu)勢不足。比如相對于漢的軸距2920mm,海豹軸距2920mm的中級轎車定位,Model 3軸距只有2875mm,只能算緊湊型轎車。雖然蔚來ET5在軸距上與Model 3相當,但是ET5豐富的智能科技,Model 3又不在同一軌道上。
另外在價格上,即使Model 3此番降價后,現(xiàn)售價格還是有點偏高。對目前熱銷的且起售價20萬元起的漢、海豹以及起售價更低的埃安Y、埃安S基本屬于隔靴撓癢。
其次,面對特斯拉的降價,中國品牌沒必要跟進還在于未雨綢繆。因為特斯拉即使連續(xù)降價,其利潤空間還是很豐厚。而其它品牌要考慮,如果現(xiàn)在跟進降價,不僅會對目前的價格體系造成影響,同時也存在成本增長的風險。
![]()
據(jù)特斯拉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第三季度GAAP營業(yè)利潤為37億美元,營業(yè)利潤率為17.2%,凈利潤為33億美元,非GAAP凈利潤(未計股份支付費用)為37億美元,單車毛利率為27.9%,遠高于保時捷(16.7%,今年初數(shù)據(jù))。
如果以降價后的Model 3為例,單車毛利潤將在7萬元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國品牌同級車型的毛利潤都低于特斯拉,所以針對財大氣粗的特斯拉降價,大家還是冷靜為妙。因為一旦打開了降價渠道,后續(xù)特斯拉如果再次降價時,這些品牌又將如何面對呢?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從明年開始的新能源補貼正式取消。面對收益的減少,中國品牌是否還要以漲價來彌補空缺呢?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按兵不動。
因此,《車壹圈》分析:現(xiàn)在不跟風也就是為明年車補取消后,企業(yè)留有回旋余地。畢竟,現(xiàn)在真要跟著特斯拉折騰,真到了不得不降價的那一天,中國車企確實在價格上沒有什么空間來抵消來自市場的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