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安全的中國實踐》第一章節(jié)選
作者 | 葛幫寧
編輯 | Jane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 編者按
2021年10月26日,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簡稱“中汽中心”)舉辦的C-NCAP(中國新車評價規(guī)程)十五周年慶典現(xiàn)場,中汽中心新老領導及幫寧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葛幫寧共同發(fā)布新書《汽車安全的中國實踐》。
這是葛幫寧撰寫的第8本汽車專著。此前,她陸續(xù)撰寫了《拓荒》《紅旗》《東風》《解放:中國第一個汽車品牌的前世今生》《新征途:解放研發(fā)70年》《至精至善:探究一汽-大眾工匠成長密碼》和《我們一路走來:中國汽研55年》。
新書《汽車安全的中國實踐》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共9章,系統(tǒng)記錄了C-NCAP15年來規(guī)則演變和試驗改進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中國汽車安全開發(fā)的發(fā)展歷程,以及部分汽車廠家對標C-NCAP歷年規(guī)則、提升車型安全水平的措施及成效,是一本關于汽車安全及碰撞試驗的通俗類作品。原國家機械工業(yè)部部長何光遠,全球NCAP組織主席David Ward,中汽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安鐵成分別為該書作序。
在撰寫該書的過程中,葛幫寧對參與C-NCAP事業(yè)的中汽中心管理層和一線工程師,進行了大量的訪談和記錄,同時采訪了汽車行業(yè)相關單位的資深人士。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提供專業(yè)指導。
從今日起,幫寧工作室陸續(xù)推送該書各章內容節(jié)選,以饗讀者。
他們都在等待那個時刻。
2006年8月29日,一個平常的星期二下午,三伏天剛剛過去10天,華北大地的熱浪還沒有徹底散去,窗外的樹上,知了還在叫著。位于天津東麗區(qū)成林道與天山南路交叉口、武警醫(yī)院旁的中汽中心萬新村基地試驗室里,擠著數(shù)十名端著“長槍短炮”的新聞記者。
時間指向14時許。
這是一棟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灰色建筑物,外表看起來比較普通,但置身其中,第一感覺是屋頂特別高,至少有8米,用于在碰撞區(qū)域上方懸掛照明系統(tǒng)用。除照明系統(tǒng)外,碰撞試驗室里面的設備還包括試驗假人、牽引驅動系統(tǒng)、高速攝像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各種碰撞臺車和壁障——為保證試驗全過程的高質量性,這些設備絕大多數(shù)都是世界頂級的。在碰撞試驗區(qū)的車輛準備間,工作人員正在做碰撞試驗前的最后準備。
▲2006年3月2日,中汽中心在京召開C-NCAP信息交流會,汽車企業(yè)代表及相關專家對C-NCAP進行熱烈討論
時間指向14時40分。
一輛紅色兩廂騏達轎車,長、寬、高分別為4.204米、1.695米和1.54米,停在120米長的試驗車道上整裝待發(fā)。車內前排,兩名男性——Hybrid Ⅲ型50th假人分別坐在駕駛員和副駕駛位置;第二排,一名女性——Hybrid Ⅲ型5th假人坐在最左側,一個P系列3歲兒童假人坐在最右側。各種數(shù)據(jù)線從這些假人的頭部、頸部、腰部、膝關節(jié)等處的傳感器延伸出來,與后備廂中的數(shù)據(jù)記錄儀連接。
“這些假人,每個價值高達15萬美元。每次碰撞試驗前,都必須在19~21攝氏度的空調環(huán)境下,在車內放置4個小時,以保證體溫、皮膚軟硬度與真人常態(tài)最接近?!睍r任中汽中心碰撞試驗室主任劉玉光一邊介紹,一邊提醒大家站在隔離線之外。這群“闖入者”在固定區(qū)域分散開來,尋找最佳位置架起攝像機。
▲2006年7月25日,中汽中心在京召開C-NCAP信息發(fā)布會,正式對外公布C-NCAP的標識、測試項目、星級評分和購車流程等
劉玉光,1986年畢業(yè)于江蘇工學院(現(xiàn)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專業(yè),進入中汽中心前,曾在天津一機局從事產品開發(fā)和測試設備工作,1993年到中汽中心后開始從事汽車安全測試研究。2018年退居二線前,他一直活躍在標準制訂與安全測試前沿,親歷了中汽中心汽車安全板塊發(fā)展的每個重要節(jié)點。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仍是2006年這個歷史時刻。
15時,照明系統(tǒng)燈光開啟,現(xiàn)場工作人員退到安全區(qū)域。“3、2、1”,隨著倒計時結束,在牽引驅動系統(tǒng)的牽引下,紅色騏達疾速駛出,如脫韁之馬駛向軌道終點。就在高速攝像機強聚光燈閃爍的一剎那,汽車以50千米/小時的車速,正面沖擊固定剛性壁障。“砰”的一聲悶響,伴隨著圍觀者的驚呼聲和“咔嚓咔嚓”的快門聲,車燈、前保險杠的碎片飛濺開來,散落一地,車頭部分騰起一陣煙霧,現(xiàn)場彌漫著安全氣囊爆開后的刺激性氣味。
短短10秒時間,這輛從4S店買來的新車已經面目全非,車頭生生被撞成了近乎垂直的平面。
▲2006年8月29日,中汽中心進行C-NCAP第一撞,試驗車型為東風日產騏達
時間指向15時20分左右。
3名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走近車輛,開始對完成正面100%重疊剛性壁障碰撞測試的這輛車進行檢查。他們邊檢查邊記錄——前排兩個白色安全保護氣囊充分打開,車尾沒有液體泄漏,滿地玻璃碎碴,以及后排假人僵直伸展開來的左胳膊,顯示出碰撞瞬間爆發(fā)的強大慣性力。
作為騏達的生產企業(yè),東風日產技術中心代表圍觀了這次碰撞試驗。他們時而與工作人員交換意見,時而認真記錄試驗信息,絲毫不敢懈怠。
時間指向15時30分左右。
▲2006年9月20日,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局長Nicole Nason女士一行訪問中汽中心及C-NCAP
圍觀人群陸續(xù)散去,工作人員開始清理現(xiàn)場,一切歸于平靜。至此,C-NCAP碰撞測試首秀完成。
直到碰撞測試結束,趙航心里的一塊石頭才暫時落地。彼時,這位中汽中心第三任主任剛過完51歲生日。那個星期二的下午,他和中汽中心的同事們既空前興奮,又有些惴惴不安。在碰撞發(fā)生的一剎那,過往無數(shù)個日夜的努力化作一場無聲電影,在他腦海里快速閃放,并隨著巨大撞擊聲被鏡頭永久定格。
沒有人知道趙航內心的波瀾,為完成“中國第一撞”,他帶領團隊頂住來自外部和內部的質疑與壓力。新成立的C-NCAP管理中心全年試驗費用高達800萬元,一個完整的C-NCAP碰撞試驗需要3輛新車,而且全是破壞性試驗,車輛試驗后只能由專業(yè)公司當作廢品處理。如果不能順利打響第一槍,這其中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乃至中汽中心20多年積累起來的信譽,恐怕都要毀于這一撞。
▲2006年10月27日,第一次C-NCAP評價結果信息發(fā)布會
中國汽車企業(yè)都在關注這一時刻,大家想知道,這一天會給自己帶來什么?中國消費者也在關注這一時刻,大家想知道,自己買的車安全性能到底如何?跨國公司也在關注這一時刻,大家想知道,這種碰撞評價究竟是一時的,還是長期的?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新車評價規(guī)程(以下稱NCAP)組織也在關注這一時刻,大家想知道,這個發(fā)布比美國晚27年、比歐洲晚10年的C-NCAP,將如何在中國現(xiàn)實土地上開花結果?
不管以何角度視之,2006年8月29日這一天,都將在中汽中心20多年的發(fā)展史上刻下里程碑的印跡。用一場比中國汽車安全標準更嚴苛的碰撞試驗,開啟了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的C-NCAP新序幕。多年以后,當我們梳理與記錄中國汽車安全發(fā)展史時,一定會賦予這一年更多的筆墨與權重。
但回歸本源,這其實是一場關于汽車安全和技術標準的探索,是一個關于安全、生命和愛的故事。
01
內因與外因
02
刀刃向內
03
從正面出擊
04
播下一粒種子
▍全文見《汽車安全的中國實踐》,可在幫寧工作室微信公眾號(ID:gbngzs)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