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時選低配還是頂配?一直以來是廣大消費者所頭疼的問題。選低配車,是由于其性價比更高,同樣的車型,可以花更少的錢就能入手。而情愿選頂配車的人呢?也未嘗沒有道理可言,買車畢竟是拿來享受,實用與舒適也是個人的追求,難道愿意多花點錢提升用車的一個檔次,還要被說成是人傻錢多?

作為消費者,買車的目的無論是出于顏面還是實用,其實最關(guān)鍵的考慮因素取決于是否經(jīng)濟。你的財富或者身份決定了你需要買什么等級的車型,進而才是決定你是購買低配還是頂配,也就是常說的因人而異,又是因車而異。看到這里,難免會有人跟教授吐槽:站著說話不腰疼。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在實際購車中缺乏理性的分析與判斷。
15萬內(nèi)最好頂配

不管你花15萬買什么國系的車,時刻離不開“經(jīng)濟”二字。外觀上的差異性,低配車與高配車兩者差異不大。但只要一進入車內(nèi),視覺效果上就截然不同。好比說,頂配車所配有的中控屏、胎壓監(jiān)測、倒車影像等,一個也不會落在低配車上。更有些車型連安全性都沒法保障,其中是受制于成本考慮,往往選擇將低配車的安全配置通通閹割掉,比如ABS、ESP、氣囊等被動保護配置,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拉低車型的起售價,從而來引起消費者的關(guān)注度。

此外,目前大多數(shù)的低配車還是以低功率發(fā)動機,再加上不合主流的手動變速箱,作為低配車的賣點。雖然價格足夠的低廉,但不可避免的是,無論動力的輸出還是操作的便利性,相比頂配車的體驗仍有一段差距。總而言之,15萬內(nèi)低配車的簡配情況可謂是相當嚴重。鑒于市面上平民低配車型的現(xiàn)狀,教授建議是盡量不要選低配,至少得中配起,最好是頂配車型。
20萬以上中配足夠

相比起15萬內(nèi)的經(jīng)濟性車型,20萬以上的中級車,無論質(zhì)量還是安全都比較讓人放心,畢竟廠家可是通過中級車來打響招牌,車型上應(yīng)該配有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配置,基本上都會從低配車起開始標配。當然,想要再高端點的配置還是只有在頂配車上才能看到,如全景天窗、后排出風口以及通風座椅等。

與此同時,中級車的低配版已經(jīng)取消采用手動變速箱,而是以排量的大小,或者以自動變速箱的種類,來區(qū)別不同價位和不同版本的車型。即便是不同的動力規(guī)格,經(jīng)過廠家的調(diào)校,基本都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日常駕駛要求,而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更是難以感知彼此之間的動力差距。因此,一般在20萬以上的車型,只要選擇中配就足夠了。稍微錢包緊一緊的,低配車也不會讓你失望。
50萬上下低配無妨

寶馬5系、奧迪A6等,這一類達到50萬價位區(qū)別內(nèi)的車型。說實話,此時消費者看重不再是何種配置的車型,而是品牌效應(yīng)如何。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價位的低配車的做工還是配置都被要求達到一應(yīng)俱全的地步,低配車照樣值得入手。而頂配車?無非又是通過提升動力參數(shù)來抬高車價。另外,在這基礎(chǔ)上增加諸多的豪華及高科技配置,包括氛圍燈、車載電視、并線輔助以及一些昂貴選裝包等。

單從實用角度來說,消費者購買低配車完全是綽綽有余。但也有很多消費者依然心有不甘,受到盲目跟風與虛榮心的影響,反而是樂衷于追求頂配車型所謂的高端配置。然而,高端不等于實用,許多廠家增設(shè)的高科技配置,實際上用起來非常雞肋,一年到頭來還用不上幾次,況且低配與頂配的差價動輒十幾二十萬。當然,教授也知道你們不心疼錢包。
教授總結(jié):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本來選低配還是頂配這事,純粹是見仁見智,各取所需。鳳頭和雞尾沒有絕對統(tǒng)一的標準,這完全取決于你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嗯,錢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