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騙了,這幾個汽車常識,其實是誤區(qū)
總有一些老司機憑借多年駕駛經驗、個人習慣向新手傳遞一些汽車“常識”與“干貨”,其中有些東西乍聽之下還挺有道理,但是仔細揣摩一番,便會發(fā)現它們經不起推敲,也沒有科學依據。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是誤區(qū)的汽車“常識”。
誤區(qū)一:排量越大,油耗越高
很多人都認為大排量車會更加費油,正所謂“買得起,養(yǎng)不起”。
但實質上,排量與油耗之間并沒有直接聯系,更不存在決定性關系。首先我們先來厘清一下影響油耗的因素有哪些。一般認為,車身重量、空氣阻力、發(fā)動機與變速箱的效率、駕駛者的行駛習慣、路況等眾多因素決定了油耗高低。
![]()
在眾多因素中,并沒有出現排量這個選項。事實上,排量大的車在高速行駛狀態(tài)下會更省油,這是因為大排量車一般來說動力會更迅猛,在高速狀態(tài)下,它不需要像小排量車那樣高負荷工作,保持低速高效輸出狀態(tài)即可,發(fā)動機在低負荷工作之下轉速會更小,在這種情況下能達到省油的效果,加速時,它的油門也不需要踩得很重,同樣可以省油。但是在低速和怠速狀態(tài)下則相反,大排量車在這兩種狀態(tài)下確實會費油一些,而小排量車則相對更有優(yōu)勢。
綜合來看,大排量車不一定比小排量車費油,排量越大、油耗越高這一定論不成立。
![]()
誤區(qū)二:車皮越厚,越安全
不少人會在看車的時候,用手按壓車身鐵皮,只要出現一點凹陷狀態(tài)就會認為這輛車存在安全問題,“你想啊,用手指按壓都能令車皮下凹,更別提強烈碰撞了?!?/p>
初聽之下還會覺得很有道理,但這其實是將車身鐵皮的作用擴大到車架強度上去了。車皮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隔音,另一個則反映在小規(guī)模碰撞下的損傷狀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維修成本,它對于整車保護并無直接影響。至于為何會出現車皮薄,乃至用手指按壓即會下凹,那是因為主機廠特意采用較軟的材質,目的就是為了形成汽車潰縮區(qū),它可以利用彎曲吸收撞擊能量,從而大大減少傳遞至乘員身上的能量。
![]()
在事故中負責保護車體完整度的是“白車身”,即防撞梁、縱橫梁、A柱、B柱、底盤縱梁以及頂梁。
發(fā)生正面撞擊時,防撞梁率先抵御,消除部分沖擊力,車頭受到撞擊會產生變形,以此吸收撞擊能量,形成緩沖區(qū)間,將緩沖后的撞擊力平均傳遞到乘員艙,A柱、B柱、頂梁等作為最后防線,消除剩余撞擊力。
![]()
誤區(qū)三:下雨就當免費洗車了
“車臟了,正愁沒時間去洗,恰好下了一場雨,洗車錢都省了”,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種言語。
這又是一個常見的知識誤區(qū)。首先,雨水清洗的精確度、干凈度比不上專業(yè)洗車人員,那些專業(yè)的洗車工具(如高壓水槍)并不是擺設,而是為了清除微小雜質;其次,正常的雨水均呈弱酸性,如果環(huán)境污染嚴重的地方,酸性更強,而酸性液體會腐蝕車漆、使密封處零部件出現生銹、老化。
所以說,如果不是不可避免,雨天還是最好不要開車了。
![]()
寫在最后
關于汽車常識的誤區(qū)還有很多,大家在平時生活中要多加留心,別被欺騙了。除了上述幾個誤區(qū),大家還聽過哪些?歡迎評論區(q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