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桌文化博大精深,自古飲酒被賦予很多特殊的意義,俗話也說“無酒不成席”。而鑒于筆者也是一名好酒之人,知道馬上就要過年了,少不了要聚餐,聚餐時也基本少不了推杯換盞。這讓我想起了,“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句人盡皆知的宣傳語,但為何酒駕、醉駕的案例依然屢禁不止呢?
據(jù)官方統(tǒng)計所得,就2019年全國共查處酒駕醉駕90.1萬起以上,就大概在這90.1萬起當中,其中酒駕情況占比是80.3%,而醉駕情況占比是19.7%,統(tǒng)共造成死亡人數(shù)是1674人。雖然與之同期相比都是有著大幅下降的趨勢,但是也不得不說這酒駕和醉駕在2019年所帶來的數(shù)量,還是讓人所懼怕的。根據(jù)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局發(fā)布的《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GB19522— 醉酒駕車的測試2004)中規(guī)定,該規(guī)定指出,飲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醉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以上均為酒駕醉駕的標準,對于明知故犯的酒駕行為,法制會進行嚴懲。但這次,筆者要聊的是主觀意識我們是知道酒醉和醉駕的標準了,但如果要聊到喝醉之后,第二天開車還會算是酒駕醉駕嗎?這你就未必清楚了。事實上,宿醉后駕車是否屬于涉酒駕駛,重點不在于當晚喝酒后休息了多久,而是以體內(nèi)血液酒精濃度專業(yè)測試結果為標準。資料顯示,成年人的酒精分解代謝平均速度是15毫升/小時。但不同種類、酒精濃度不同的酒,代謝時間是不一樣的。其實,對于喝酒后多久才能開車這個話題,早期在江蘇交管部門已經(jīng)做了一次實驗,它專門挑選了9位自認為非常能喝的志愿者參加測試,他們年齡跨度從20歲到55歲,被分為白酒組、啤酒組、紅酒組。實驗從晚上8點開始,這9名志愿者按照自己的酒量開懷暢飲。白酒組的3名測試者在分別喝了350毫升、550毫升、400毫升白酒之后,測試結果分別為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99毫克、147毫克、177毫克;都達到醉酒駕駛標準。紅酒組的3名測試者在分別喝了1200毫升、1600毫升、1200毫升紅酒之后,測出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分別為95毫克、135毫克、97毫克;如果開車上路,也都是醉駕。啤酒組的3名測試者在同樣喝了6瓶啤酒以后,測出體內(nèi)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分別為68毫克、60毫克和65毫克,開車上路都將達到飲酒駕車標準。3小時后,泰州市交警支隊的王警官用呼氣式酒精測試儀對他們進行檢測。民警王鵬表示,這個測試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喝酒量和測試出來的結果沒有必然的關系。比如白酒組喝了550毫升的測試者,體內(nèi)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才147毫克,喝了400毫升的測試者體內(nèi)血液酒精含量反而更高。在酒局過去9個多小時后,第二天早上5點半,交管部門再次召集回這9位志愿者重新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白酒組的3名志愿者,除了一位酒精全部代謝完畢以外,另外兩位仍然超過醉駕標準,分別是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81毫克和93毫克;啤酒組的3名志愿者測試結果全部為0;紅酒組有一名志愿者體內(nèi)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為43毫克,如果駕駛機動車則屬于飲酒駕駛。從江蘇交管部門的此次測試中可以發(fā)現(xiàn),喝多少酒與體內(nèi)檢測出的酒精含量并沒有絕對的相關;不同的人飲用同等量的酒也可能在體內(nèi)檢測出數(shù)值偏差較大的酒精濃度;這與每個人的體質(zhì)差異有關,但與酒量好不好沒有直接聯(lián)系,只要喝酒就會在血液里產(chǎn)生酒精濃度,哪怕是酒精度數(shù)較低的啤酒。所以,但凡飲酒后出現(xiàn)身體不適,哪怕是在隔天后也應當避免駕車,身體的不適在某種程度上反應著體內(nèi)的酒精尚未完全消解。由于每個人的酒量不同以及對酒精的新陳代謝速度不一樣,喝完酒之后,什么時候能夠代謝完體內(nèi)的酒精是因人而異。不僅如此,代謝速度還受性別、年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上面只是一個平均值,精確到每個人很困難,你可千萬別按這個速度算計著沒事兒了就開車上路啊。(文章配圖來源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