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汽車圈什么最火?
本田和機油??!
![]()
由于2月12日才公布真兇,我實在等不及了,于是今天把自己想法po一下。由于案例不夠豐富,純屬腦洞結合實際,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
先說結論:這是一起油氣分離器和車主慢吞吞的駕駛習慣共同導致的悲劇。
又是油氣分離器!又是駕駛習慣!
我也不想這么想,但是線索就把你往這里領??!
我的偵破,還得從倆同事說起……
同樣的思域,不同的境遇
說來也巧,2017年初,思域上市時,我就有個同事陽仔買了一臺1.5T乞丐版回來——我們還拍了個視頻呢!而在2017年秋天,同事亮亮也買了一臺思域1.5T。
![]()
在CRV爆發(fā)機油增多事件后,他倆也開始關注自己的機油量。結果發(fā)現(xiàn),陽仔的思域機油量并沒有增多,但亮亮的機油量開始慢慢變多了。
為啥會不一樣?
亮亮自己總結出來:我家住得近,他家住得遠。
亮亮家離公司只有5km,中間插著十幾個紅綠燈,速度根本開不起來。而陽仔每天則要開80km左右,大部分都是高速工況……
反常的曲軸箱壓力
速度慢的油變多,速度快的油沒變。這不由得就讓我懷疑起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了——奇葩毛病修多了,直覺就是不一樣。亮亮能發(fā)現(xiàn)他和陽仔的區(qū)別,也是如此。
不同于自然吸氣車型,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在怠速、低速低負荷工況時,渦輪并不參與工作,發(fā)動機還是自然吸氣的狀態(tài),此時進氣歧管壓力<大氣壓力。而在較高負荷時,渦輪才會介入,此時進氣歧管壓力>大氣壓力。
![]()
按照環(huán)保法規(guī)要求,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必須時刻負壓,以防止曲軸箱內(nèi)的竄氣+機油蒸汽泄漏到大氣中。
所以曲軸箱(往往與氣門室——發(fā)動機最上面那個蓋子——相通)必須連接一個負壓環(huán)境——我們稱之為“真空源”。
![]()
在怠速時,和自然吸氣發(fā)動機一樣,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的靈魂——油氣分離器連通了進氣歧管,那里的真空足夠。
![]()
(分離器1接節(jié)氣門前;分離器2接進氣歧管(節(jié)氣門后))
而在渦輪介入時,油氣分離器就必須連接節(jié)氣門前部,有的車型是在空濾前,更多是在空濾和節(jié)氣門之間。因為渦輪快速吸入大量空氣,因為伯努利效應,此處的壓力是略低于大氣壓力的。
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實際情況并非如理論所描述的那樣。
我們接觸過很多車型,無論新舊,打開機油蓋后,都是突突突地往外冒氣兒。這說明此時曲軸箱的壓力為正,略高于大氣壓力。
即便是在亮亮那個準新的思域1.5T身上,也是如此——
![]()
在這個GIF中,紙巾被直接吹上天了!
有趣的推斷
前面說了,我們在N多車型上抓到過這樣的現(xiàn)象,讓我們非常不理解。
曲軸箱正壓的毛病,雖說不影響駕駛,但在部分車型上,比如福特和通用,造成了很多的困擾。最常見的就是曲軸前油封漏油,還有氣門室蓋墊頑固性滲漏。因為曲軸箱壓力大了,這些地方密封圈扛不住壓力,油液就自然滲漏出來了。
但為什么是思域、福特、通用和寶馬呢?
而不是奧迪、大眾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這些車型的油氣分離器都大同小異:迷宮式油氣分離器。它的結構如下圖所示,尺寸大小可能懸殊,但原理和結構都差不多。
![]()
不妨腦補一下,吹這玩意兒,得費多大的力氣啊!
所以我們推斷:在低速低負荷工況下,這些車輛也帶不動油氣分離器!
不同于EA888用的旋風式油氣分離器,迷宮式的“帶不動”并非是分離效果不佳,而是分離效果“好過頭了”,形成了“氣堵”——曲軸箱廢氣、竄氣出不來,全憋在肚子里了。
回到問題本身——
問題:為什么本田1.5T發(fā)動機越用機油越多?
答:長期低速低負荷行駛中,進氣系統(tǒng)無法為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提供足夠的真空度。曲軸箱廢氣無法被吸出,久而久之就在曲軸箱內(nèi)積攢了大量燃油蒸汽,曲軸壓力也很高。未來可能有曲軸前、后油封滲漏、氣門室蓋滲漏的風險。
解決方案:改進油氣分離器結構(更改氣門室蓋設計),或者在開車時——
拿出點思域車主該有的樣子!
結束語
以上是我個人和技師們討論的結論,和本田最終披露的信息可能不一致。廣大本田車主還應以原廠技術通告為后續(xù)處置依據(jù)。
除了亮亮和陽仔,因為我要拿你們的思域做試驗??!
![]()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