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一段視頻在網(wǎng)絡(luò)十分火熱,相信不少朋友已經(jīng)看過。
視頻的內(nèi)容大致是:在重慶有一名女車主把她的保時捷橫停在路中央,與另一名開奇瑞的男車主發(fā)生爭執(zhí),還打了這位男車主一巴掌。隨后這位男車主又還擊了一個耳光給這位女車主,力度之大甚至把女車主頭頂上的帽子都扇飛了。
這類新聞隔三岔五就會冒出來,通常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都是覺得解氣,覺得女車主囂張跋扈,侮辱男車主是“開叫花子車”的,顯然是仗著有錢欺負人的架勢,理應(yīng)被收拾。
隨后就會有許多神通廣大的網(wǎng)友,通過各路途徑,扒出這位女車主的身份和背景,說她喜歡整容,之所以橫行霸道是因為她老公是重慶某派出所的所長,闖紅燈打個電話就能取消違章等等。
然后就是媒體鋪天蓋地的大字標題襲來——
《保時捷女司機黑歷史被扒:多次打人賠錢了事,人際關(guān)系復(fù)雜不堪》,
《不可一世的“重慶保時捷女司機”,到底是誰家的女人?》,
《重慶保時捷女司機打人被反擊!現(xiàn)在的“有錢人”都這么囂張嗎?》。
于是保時捷和奇瑞,有錢人和普通人之間的溝壑再一次被挖深,還被填上了滿滿的憤懣和敵視眼光。
為什么每當馬路上出現(xiàn)事故,或者兩個自然人之間發(fā)生矛盾,人們在形容這件事,或者形容涉事有錢的一方時,都會很自覺地帶上他(她)所開的車的名字?
“仇富心理”是最簡單粗暴的解釋。
有錢人撞車和普通人的事故代價不一樣,奔馳撞爛了隨手再買一臺寶馬便好,撞了人也可以用關(guān)系擺平,如果是一臺豐田撞本田,不打個終身殘疾都上不了熱搜,媒體覺得大家是這么想的,于是大家也都這么想了。
然而這種報道的受眾人群不止是社會大眾,有錢人也一樣愛看這種報道,我想富人自己總不會恨錢,因此真正讓豪車“頻繁出事”的大抵是人們的獵奇心理。
和明星離婚,吃瓜群眾總喜歡胡亂猜測,甚至調(diào)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誰是小三,誰先出軌一樣,八卦是人的天性,人對特殊事件的特殊原因引起的感官刺激有著與生俱來的饑渴感。
當一臺蘭博基尼撞了人,如果這是一臺套牌車、走私車,或者是哪個明星曾經(jīng)開過的二手車,就能高度吻合人們對特殊事件和特殊原因的訴求,因為當你在腦海里整理一件事的素材,這其實也是一個寫故事的過程,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地認為故事自然是越精彩越好。
于是乎,那位開法拉利的小年輕,一定是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二世祖,成日浸泡在酒精之中;女司機都是不怎么會開車的,如果這個女司機年輕貌美,還開著臺瑪莎拉蒂,那她十有八九是哪位達官貴人的情人。
比如前段時間瑪莎拉蒂女司機酒駕追尾寶馬車,致兩死四傷的事故,肇事司機和同車兩名乘客的底細被一夜扒光,說到官商子弟如何勾結(jié)玩樂,連肇事司機會被如何判刑都提前下了定論,評論區(qū)對執(zhí)行死刑紛紛叫好。
而負責這單案件的永城市公安局微博至今只發(fā)了兩條通報闡明要況,公、檢、法程序仍停留在第一階段,何來定罪?
四年前,成都女司機被暴打,一開頭人們憤慨不已,后來打人者的行車記錄儀視頻流出,證明打人之前女司機多次危險駕駛逼停打人男子,女司機又被曝出有四十多條違章記錄之后,輿論紛紛倒戈。
當年火爆全網(wǎng)的“我爸是李剛”,到最后也沒有視頻證明肇事者李啟銘在事故發(fā)生后大聲叫囂這句話。倒是采訪中有當?shù)厝酥v,實際情況是河北大學(xué)保衛(wèi)處處長曾經(jīng)和李剛及李啟銘一起吃過飯,對李啟銘有些印象,在肇事現(xiàn)場保衛(wèi)處處長問李啟銘是不是李剛的兒子,李啟銘回答“是,我爸是李剛”。
我們把故事寫精彩了,或者看著別人把故事寫得天花亂墜得同時,也容易讓我們習(xí)慣一種錯誤認知——
“認為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全面信息時代,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包括國際大事、社會新聞,或者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八卦訊息,我們只需指尖在屏幕上滑動,進行幾個簡單的操作,就能得知天下所有的“事實真相”。(選自《八分》)
《搜索已死,誰來燒紙》一文中說到,我們的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已經(jīng)從“搜索時代”過渡到“投喂時代”。
在搜索時代,人們多數(shù)依靠自己的主動動機獲取信息,你想知道什么,提出問題,搜尋答案。到了投喂時代,因為“信息投喂的邏輯永遠是向下兼容”,即便你是一位高質(zhì)量讀者也難免被大眾的趣味裹挾,大家認為系統(tǒng)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便越來越懶得提出問題。
在一個信息社會里,我們每天都身處信息的洪流當中,最不乏貼上“權(quán)威意見”標簽的信息,這些信息看似讓我們更靠近真相,事實并非如此。因為事情的真相總是千頭萬緒的,難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論得出解釋。
但通俗易懂的解釋辦法對我們大腦有著天然的誘惑,化繁為簡是我們最喜聞樂見的思考方式,所以這些易懂的,刺激的“真相”,其實是用各種簡單的操作手法,狡詐地欺騙著我們的判斷力。
再者,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之快,顯得24小時完全不夠用,大多數(shù)人無法在這個來去匆匆的社會,對待每一件事都刨根問底,追究每一條信息的背后是否有理有據(jù),而這些理據(jù)又是否真實可信。這理應(yīng)是媒體,是記者的工作。
于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是選擇性地了解事件的部分,也只是選擇性地相信那些容易相信的“真相”。
保時捷女車主咄咄逼人不是保時捷的錯,瑪莎拉蒂司機酒駕不是瑪莎拉蒂的錯,更不是錢的錯。內(nèi)容標題不忘帶一句豪車名字,但凡有清晰判斷力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信息污染。
可怕的是,當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離不開各種信息平臺,這些平臺瘋狂投喂信息時,我們很難通過一己之力將渣滓隔絕,久而久之我們會忽略信息污染帶來的危害,慢慢適應(yīng)這些以偏概全的論述。
在這種情況下,要正視重慶女車主的那臺保時捷,恐怕是一件太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