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車展期間,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盧曉、副總經理薛海濤、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執(zhí)行副總經理曾瑜三位核心決策者,圍繞行業(yè)關注的新能源盈利、技術突圍、品牌重構等焦點問題展開深度交流。這場直面挑戰(zhàn)的對話,不僅揭曉了這家合資巨頭的“轉型攻堅路線圖”,更折射出傳統(tǒng)車企在電動化深水區(qū)的戰(zhàn)略定力。
“盈利不是選擇題,是必答題”——盧曉談新能源戰(zhàn)略重構
Q:從“保量”到“重質”,上汽通用為何在2025年明確提出“新能源必須盈利”?
盧曉:過去兩年我們經歷了行業(yè)變革的陣痛,單純追求銷量規(guī)模反而導致經營失衡?,F在我們更關注“健康度”——一季度終端銷量12.9萬輛,連續(xù)兩個季度盈利,證明“量利平衡”模式已跑通。
新能源領域,我們不會再走“虧本賣車”的老路。別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未來12個月推出6款車型,從研發(fā)初期就鎖定盈利目標。這些產品不是簡單的電動化改造,而是基于中國用戶需求重構價值體系:比如標配新一代智能座艙、全場景輔助駕駛,用技術溢價覆蓋成本。到2026年新能源銷量占比50%、2027年60%,每一款都要成為“賺錢的主力”。
![]()
Q:在中美關稅摩擦和自主品牌擠壓下,合資企業(yè)的“生存根基”是否動搖?
盧曉:恰恰相反,上汽通用的“中國內核”正在強化。我們95%以上零部件國產化,關稅影響微乎其微;股東雙方在4月7日董事會上達成高度共識,續(xù)約談判進展順利。
更重要的是,我們扎根中國27年的本土化能力已成為核心優(yōu)勢。以前合資企業(yè)是“技術輸入”,現在是“中國定義全球”——比如凱迪拉克下一代智艙和輔助駕駛系統(tǒng),從需求調研到功能開發(fā)全由中國團隊主導,通用全球資源為我所用。這種“反向賦能”讓我們比外資品牌更懂中國,比新勢力更具體系化優(yōu)勢。
“不堆參數堆安全,智駕的終極門檻是可靠”——薛海濤拆解產品競爭力
Q:當行業(yè)掀起“智駕平權”大戰(zhàn),上汽通用如何避免“內卷”?
薛海濤:智駕的本質不是參數比拼,而是“讓用戶敢用、能用、想用”。我們的策略是“安全打底+場景適配”:
硬件層面:高算力芯片、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全系標配,但核心是加入“三重安全冗余”——傳感器失效即時預警、電容方向盤+DMS駕駛員監(jiān)測、三次報警后自動安全停車并聯動安吉星。
軟件層面:與Momenta合作開發(fā)中國本土化算法,比如針對城區(qū)復雜路況優(yōu)化跟車邏輯,但所有功能必須通過超10萬小時的實車路試,杜絕“半成品上車”。
舉個例子,我們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會實時監(jiān)測駕駛員注意力,哪怕系統(tǒng)正常運行,只要檢測到駕駛員分心,就會逐級觸發(fā)提醒,這種“保姆式保護”可能不夠“炫酷”,但能真正降低事故率。
![]()
Q:別克“至境”品牌定位30萬級高端市場,憑什么打動挑剔的中國消費者?
薛海濤:高端不是價格標簽,而是“可感知的價值閉環(huán)”。比如剛開啟預售的GL8陸尚,作為30萬級新能源MPV,我們做了三件事:
1.場景重構:針對家庭用戶痛點,開發(fā)“城區(qū)純電續(xù)航200km+長途油電混合”模式,讓七座車的使用成本接近五座車;
2.體驗傳承:保留別克標志性的靜音NVH、座椅人體工程學,同時加入車載冰箱、后排大屏等豪華配置;
3.價值保障:GL8家族連續(xù)12年穩(wěn)坐MPV保值率第一,我們承諾“至境”車型三年保值率不低于65%,用體系化能力打消用戶顧慮。
“把電池安全做成‘技術護城河’——曾瑜揭秘泛亞研發(fā)哲學
Q:新能源車事故頻發(fā),上汽通用的電池安全“超國標”在哪里?
曾瑜:泛亞的電池安全標準可以概括為“四個最”:
最高標準:參與制定2026年實施的新國標,將熱擴散試驗“不著火時間”從5分鐘延長至2小時,而我們的內部標準是3小時;
最嚴檢測:電芯DCR內阻100%檢測下線,奧特能2.0電池進行2700V高壓耐壓測試(行業(yè)普遍1500V),每塊電池出廠前經歷360度碰撞擠壓試驗;
最硬核技術:獨創(chuàng)多面水冷系統(tǒng),散熱能力提升130%,電芯溫差控制在1℃以內,即便發(fā)生剮底,水冷管路與電池框架的融合設計也能避免穿刺;
最不計成本:寧德時代曾測算,我們的安全設計讓電池成本增加50%,但換來的是別克E5累計7億公里零自燃的紀錄,這個口碑比任何營銷都珍貴。
![]()
Q:“逍遙超級融合架構”被稱為“合資技術破局利器”,它如何平衡柔性化與安全性?
曾瑜:傳統(tǒng)車企的架構優(yōu)勢在于“系統(tǒng)性思考”。逍遙架構不是單一物理平臺,而是“硬件可拓展+軟件可迭代”的超級載體:
尺寸柔性:從緊湊型轎車到大型MPV,軸距可調節(jié)范圍達300mm,覆蓋90%的主流車型;
動力兼容:純電、插混、增程三種動力形式共享70%的核心零部件,研發(fā)成本降低40%;
智能融合:1800+原子服務構建電子電氣架構,支持“功能按需組合”,比如用戶可自定義“雨天駕駛模式”,自動聯動懸架軟硬、空調除霧、輔助駕駛靈敏度。
簡單說,友商在“卷續(xù)航、卷屏幕”時,我們在卷“架構的底層生命力”——它能讓一輛車的技術生命周期延長至8年,始終跟上用戶需求變化。
結語:傳統(tǒng)車企的“反焦慮”哲學
當新勢力比拼“交付速度”、外資品牌糾結“本土化深度”,上汽通用選擇了一條“慢即是快”的轉型之路:不盲目跟風價格戰(zhàn),而是用盈利模型重構商業(yè)邏輯;不堆砌硬件參數,而是將安全可靠作為技術信仰;不顛覆品牌資產,而是用“傳統(tǒng)優(yōu)勢+電動創(chuàng)新”打造差異化標簽。
三位領導反復提及的“敬畏造車”,或許正是傳統(tǒng)車企在變革期的核心競爭力——當行業(yè)回歸理性,扎實的技術積淀、嚴苛的質量管控、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終將成為穿越周期的底層支撐。2025年的這場對話,不僅是上汽通用的“攻堅宣言”,更向行業(yè)傳遞了一個信號:電動化轉型不是“推倒重來”,而是“系統(tǒng)升級”,在這場長跑中,真正的勝者需要耐力,更需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