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企業(yè)的墳場。
“如果你在危險的熱帶叢林中碰到一個印度人和一條蛇,你先殺死哪一個?”
答案是印度人。因為他們“無法預料”,典型的奇葩。
無法預料的印度人,讓很多企業(yè)在印度市場都以“渡劫”為過程,“退出”為結尾。不夸張地說,惡劣的經商環(huán)境,成為外資企業(yè)的“墳場”。
最近,正在歷險的是中國汽車品牌上汽名爵。傳聞了很久的消息,終成現(xiàn)實。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印度最大的鋼鐵巨頭JSW集團宣布,與上汽名爵達成合作,共同成立一家價值15億美元的合資企業(yè),以便于在印度生產、銷售名爵MG品牌的電動車。
說是新成立,其實有些掩耳盜鈴。
實際上,上汽從2017年入局印度市場,在印度設立了名爵印度公司,由上汽全資持有。只不過,去年印度政府強制要求上汽轉讓股權,由一家持股100%的中國獨資企業(yè),轉變?yōu)槌止?9%的中印合資車企,提供技術授權。其中,印度JSW集團拿走51%的控股權。
經過近一年的“磋商”,想要在印度市場繼續(xù)發(fā)展的上汽名爵,只能選擇了妥協(xié)。對于這個結果,輿論對上汽名爵的說辭也不客氣,說是上汽集團“繳械”了,交出了控制權,是被印度“殺豬盤”了。
一家從來沒造過車,毫無造車技術的鋼鐵公司,通過強制并購,拿走了名爵印度的控制權,還拿到了生產線。從過程到結果,確實有點被殺豬盤的意思。
不過,這一波,我想替上汽名爵辯駁兩句。
別說名爵了,誰來印度做生意,都得被扒掉三層皮。不管是美國的企業(yè),還是中國的企業(yè),印度市場基本“一視同仁”,都因為無法預料的印度人,吃了不少悶虧。
美國投資家羅杰斯曾經表示,“我在印度沒有任何投資,他們根本不懂經濟。”翻開印度的外貿歷史,就是一個個品牌被騙進來,待宰到退出。
把外資騙進來,然后殺掉
印度市場的經商環(huán)境,到底差到什么程度?
這么說吧,在全球強勢布局的美國企業(yè)來了,也得留下二斤油,當過路費。
外資企業(yè)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法律是否公平公正,行政效率是否高效,都是衡量營商環(huán)境的標準。從這些角度來說,印度市場可謂是一個不沾。
就拿行政效率來說,程序不僅繁瑣,且效率極其低下。世界銀行的調查里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能證明來印度做生意是一場地獄級大冒險的行為。
數(shù)據顯示,在印度注冊一家公司必須經歷12道繁雜的手續(xù),整個流程下來大約需要110天。等手續(xù)申請下來,一年就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了,烏龜跑步也沒有這么慢的。
繁瑣的流程,忍忍也就過去了。最為傷筋動骨的是復雜的法律法規(guī),和稅務的重磅鐵拳。
印度政府經常通過直接封禁、處罰資產以及提高關稅壁壘等方式打壓外企在印度的發(fā)展,直接把很多外資企業(yè)打成殘血,甚至打出去了。
“就像無底黑洞似的,規(guī)則是不透明的。”
印度的法律法規(guī)相當復雜,一旦觸碰到法律問題,就可能面臨被勒索的風險,是很多人的共同認知,吃悶虧的比比皆是。舉個手機領域的知名案例,2022小米被印度沒收555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
啥理由呢?
小米需要向高通進口芯片,于是小米印度公司以專利授權費為名,向高通等企業(yè)支付了555億盧比。然而,印度稅務局認為,由于這些公司沒有提供服務,屬于非法匯款,而且沒有計入進出口商品的交易價值中,因此構成偷稅漏稅的行為。
一頂大帽子正正好蓋在小米的頭上,然后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印度執(zhí)法部門,就“名正言順”地扣押了這555億盧比。小米不服,上訴,被駁回,十年白干。
中國手機企業(yè)在印度的遭遇,其實也為汽車企業(yè)寫下了血淚教訓。
去年,印度政府變本加厲。要求中國手機廠商在其當?shù)貥I(yè)務中引入印資股權合作伙伴,印度資本在合資公司中持股51%;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首席財務官、首席運營官、首席技術官等關鍵崗位要由印度籍人士擔任。
你看,是不是前車之鑒?
當然,不要以為印度是只針對中國企業(yè),印度政府掃射所有的外資企業(yè)。
印度“外匯管理基本原則”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除非明文允許,否則所有資本賬戶交易都是禁止的?!鄙兑馑寄??
就是說,只要印度拿起刀準備待宰“羔羊”,那么這家公司在印度掙的錢,一分也別想帶回家,甚至還要把底褲賠在印度市場。
著名的沃達豐案例。2017年,歐洲最大的移動通訊運營商沃達豐對印度市場發(fā)起進攻,印度政府得知沃達豐計劃收購一家印度公司時,感到非常不滿。為了給沃達豐一點教訓,印度議會繞過最高法院,修改了財政法案,使得沃達豐無法勝訴。
最傻眼的是,在打官司期間,罰金還在滾利息。一合計,沃達豐需要向印度繳納約50億美元的罰款。最后,在印度政府的持續(xù)壓力下,沃達豐被迫退出印度市場。
微軟、IBM、三星等科技巨頭,也曾被印度稅務部門或金融犯罪打擊機構開出巨額罰單。甚至于,由于找不到罰稅理由,印度政府還考慮對谷歌、推特、亞馬遜等互聯(lián)網大公司征收30%到40%的數(shù)字稅。
多離譜。
而且,據在印度工作過的人表示,印度消費者對價格很敏感,人均消費能力不行,沒有什么品牌忠誠度,誰價格便宜就買誰的?!爸Z基亞主宰印度市場多年,但印度人忘卻這個品牌只花了短短兩年時間。”
經營環(huán)境差,且市場忠誠度無法培育。所以,多家外國企業(yè)決定退出印度市場或擱置其長期計劃。
據印度官方數(shù)據顯示,過去七年間有將近3000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業(yè)務,占在印度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2022年,只有64家外資企業(yè)在印開展業(yè)務,這是2018年以來的最低值。
所以,有評論說,印度開辟了新的商業(yè)道路:把外資騙進來,然后殺掉。
磨刀霍霍向電動車
最近兩年,印度政府磨刀霍霍,伸向了汽車領域。
嚴格來說,汽車企業(yè)在印度折戟,也不是這兩年才有的事。汽車企業(yè)的待遇,和其他外資企業(yè)差不多。燃油車時代,一向在全球市場布局強勢的福特和通用,最后的結局也是被迫退出。
福特退出時表示,過去10年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以及市場對其汽車的需求疲軟是退出的原因。對于年收入40-50萬盧比的印度中產家庭來說,購買一輛福特是冒險的。因為價格導致的市場需求疲軟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買車賺的錢,不夠付罰款的”。
此前,福特曾計劃和印度本土汽車制造商馬恒達成立合資公司,來降低車型價格,但因疫情影響,這一計劃被擱淺。通用汽車和哈雷戴維森,這兩家全球制造商也撤出了印度市場,原因與福特類似。
在印度市場占絕對領先的日系車,則大都在印度有設立合資工廠。
印度第一大汽車品牌是早就退出中國的鈴木汽車,靠的是在印度建設合資工廠,在印度的市占率超過50%,印度暢銷車型榜單前十鈴木就占了7個,稱得上是“印度神車”了。除了鈴木,豐田、本田也都在印度設立了合資工廠。
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汽在印度設立合資廠,也沒錯。只是,就像臺積電去美國建廠,創(chuàng)始人張忠謀用的那個很有韻味的表達,“開始的結束”。
所謂“開始的結束”,并不難理解。
“起啟階段的結束,這代表,剛剛開始建立工廠的浪漫想法已經消失無蹤,剛開始的興奮之情也消失了,只留下很多待解的困難工作在那里”。上汽名爵在印度也有很多困難待解。
雖然,3月15日,印度政府宣布對滿足特定條件的汽車制造商降低電動汽車關稅。從某種程度來說,印度放開了關稅大門,支持制造商進軍印度市場的計劃。但是,誰都知道,無法預料的印度人,不知道何時就會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可能,包藏“禍心”。
并且,放開關稅,也是因為印度政府希望為印度電動車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印度商業(yè)和工業(yè)部長表示,“我們邀請全球的公司來印度。我相信印度將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制造中心,這將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改善貿易?!?/p>
此前,高昂的電動汽車進口稅,曾讓許多汽車制造商望而卻步。被印度政府多次拉攏的馬斯克曾說,“印度是世界上電動汽車進口稅最高的地區(qū)之一”,然后轉頭去墨西哥建廠。
據悉,降低之前,印度對進口電動汽車征收70%或100%的稅。其中,印度對4萬美元以下的進口汽車征收70%的關稅,對4萬美元以上的汽車征收高達100%的關稅。在超高關稅之下,外國電動汽車根本就賣不進印度。
“印度這么做,就是想逼外國電動車企,去印度建廠?!?/p>
想要占領印度市場,合資是繞不過去的選擇。在印度合資辦廠,生產的電動汽車稅率可以降低到15%,但汽車制造商必須承諾三年內在當?shù)赝顿Y至少5億美元,并開始在當?shù)厣a。
不過,印度的電動車市場情況,并不樂觀。作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3年,印度電動汽車銷量為86870輛,比2022年翻了一倍。但是,發(fā)展步伐非常緩慢,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到2022年才突破1%,到2023年才達到2.5%。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印度市場的電動車容量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電動汽車占汽車總銷量中30%,達到100萬輛。這是目標,但能不能實現(xiàn),不是政府說了算,要由市場說了算。畢竟,印度的電動汽車行業(yè)稱得上是“一片空白”。
從這些都不確定的層面來說,被車企敲開的印度關稅大門,名爵被迫成為首位吃螃蟹的。
但名爵也別無選擇。
數(shù)據顯示,名爵汽車印度公司在 2023 年售出 56902 輛,增長 18%,電動汽車占總銷量的 25% 左右,這一數(shù)據讓名爵成為印度第二大電動汽車生產商,第一名是塔塔汽車。而且,已經在印度布局多年,如果名爵不答應這個要求,前幾年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不過,對于印度政府降低關稅的做法,遭到了塔塔汽車和馬恒達等印度本土汽車制造商的強烈反對,認為將損害印度電動汽車產業(yè)。
馬恒達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兼董事總經理Anish Shah指出,“我們的做法本質上是在印度建立一個更強大的產業(yè),而不是讓制造業(yè)在印度以外完成,印度只是成為一個產品進口國?!?/p>
毋庸置疑,印度政府的初衷就是為了發(fā)展本土車企,要不然也不會用耍流氓的方式拿到上汽名爵印度公司的控制權。再加上有很多前車之鑒,業(yè)內擔憂的是,控制權掌握在JSW集團手里的上汽名爵印度公司,或將成為“為別人做嫁衣”的踏腳石。
畢竟,和印度電動車的領頭羊塔塔汽車搶份額,搶市場,也是不被允許的。
就像此前科技巨頭遭遇的那樣,進入印度市場帶來四樣東西,產品、技術、商業(yè)模式和錢。但是,都被留下了,技術和錢都成了他們的“囊中之物”。
文章推薦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