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smart的去留問題成為行業(yè)探討的熱點。事件起因于戴姆勒集團不看好smart的未來發(fā)展,或將在2019年內(nèi)決定是否保留這一品牌。
據(jù)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援引三位知情人士消息,戴姆勒公司即將完成將旗下小型汽車smart品牌50%的股份出售給中國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
![]()
或出售smart品牌50%股份給吉利
自從吉利成為奔馳的第一大股東之后,關于雙方的合作消息就甚囂塵上。至于具體合作項目是什么,一直成為行業(yè)內(nèi)猜測的熱點。
然而,日前外媒爆出戴姆勒公司將會出售smart品牌50%股份給吉利,并在4月份上海車展前得到確認。汽場汽車APP第一時間聯(lián)系吉利官方求證,但目前仍在確認中。
雖然戴姆勒和吉利都拒絕置評這一消息,但從近期雙方頻繁洽談來看,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
不久前,戴姆勒首席執(zhí)行官蔡澈在德國斯圖加特表示,公司正就深化與中國吉利的合作進行談判,討論其他更大范圍的話題。
同時,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近日也在個人微博中也證實了此番言論,戴姆勒正與吉利就擴大合作范圍展開談判。
據(jù)德國《Manager Magazin》最新報道,吉利汽車有意與戴姆勒合作生產(chǎn)電動版smart汽車,目前正在進行談判,未來電動版smart汽車的生產(chǎn)和開發(fā)可能在中國進行。
那么戴姆勒為什么會選擇與吉利合作國產(chǎn)smart呢?
第一,吉利在自主品牌中表現(xiàn)不錯,給國人留下不錯的印象。近兩年,吉利自從完全收購沃爾沃之后,在技術和產(chǎn)品品質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滿足消費者對外觀審美要求之下,成功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讓吉利的車型成為考慮范圍之內(nèi);
第二,來自寶馬的壓力。2018年7月,寶馬與華晨集團重新配置股比,同時與長城汽車正式簽署合資經(jīng)營合同,成立光束汽車,計劃在中國打造寶馬全球電動車生產(chǎn)基地,生產(chǎn)產(chǎn)品就包括寶馬旗下純電動MINI車型;
![]()
第三,2018年2月24日,吉利汽車正式完成收購并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雙方在高端專車出行服務上進行了合作,在電動車方面的合作也能給雙方帶來最大的利益化,畢竟將來smart電動車賣得好,對于雙方都是共贏的結果。
戴姆勒集團不看好smart
2018年,戴姆勒在全球的銷量達到244萬輛,同比增長0.6%。其中,smart僅貢獻了12.9萬輛的銷量,同比下滑了4.6%,以至于戴姆勒集團非常不看好這一品牌的表現(xiàn)。
有金融分析師估計,自1998年推出以來,smart已累計虧損數(shù)十億歐元。
![]()
“連歐寶都已經(jīng)盈利了,我們有很多要考慮,但今年之內(nèi)會做出決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戴姆勒高管說。
歐寶在2018年上半年獲利,歐寶也扭虧為盈,原來以為歐寶的負債會拖累PSA,但是卻出現(xiàn)了轉機,讓PSA的前途一片大好。
戴姆勒集團是世界排名前十的汽車制造商之一,總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旗下成員包括奔馳與smart。近來戴姆勒高層主管向媒體爆料,集團總公司非常不看好smart未來發(fā)展,可能會在今年針對這品牌做出去留決定。
![]()
(董事會主席兼奔馳全球總裁蔡澈)
近期戴姆勒集團宣布,現(xiàn)任董事會主席兼奔馳全球總裁蔡澈將于2019年5月卸任,戴姆勒公司董事會成員康林松將接棒,未來smart品牌的決定將是康林松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研發(fā)成本過高導致無利可圖
據(jù)了解,smart品牌每年都會給戴姆勒帶來5-7億歐元的損失。戴姆勒的美國投行永核伙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研發(fā)smart車型的成本過高,看不到盈利的可能性。
![]()
在降低成本方面,戴姆勒也做出不少努力。早前戴姆勒與雷諾微型車品牌Twingo共同設計了smart的兩款車型,就是目前在售的smart fortwo和smart forfour兩款車型,但是,由于研發(fā)費用和市場表現(xiàn)等問題,雷諾正在考慮退出合作關系。
而在戴姆勒最新的計劃中,試圖將smart打造成為一個純電動品牌。戴姆勒計劃到2025年,共計投資100億歐元用于電動汽車的開發(fā),推出10款電動汽車,其中3款歸屬于smart品牌,研發(fā)所付出的代價同樣十分高昂。
![]()
smart車型全面電動版這一消息并不是空穴來風,早在2009年開始,戴姆勒就生產(chǎn)smart的電動版本,其車身體積比燃油版要小,但乘坐空間不變。將來smart換成純電動版本后,將會是一款不錯的城市代步車,會受到更多都市年輕消費者的追捧。
之所以將smart打造為一個純電動品牌,也是出于對目前小型車細分市場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做出的應對,將市場的布局專注于電動汽車是合乎邏輯的選擇,也是對可持續(xù)、零排放的發(fā)展路線的支持。
寫在最后
放棄一個品牌很容易,經(jīng)營好一個品牌卻不是一件易事。雖然戴姆勒集團不好看smart,但是尋找另外一條發(fā)展之路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將來smart真的在吉利國產(chǎn)了,拋開吉利與奔馳的利益最大化不說,對于smart品牌的長久發(fā)展也更有利。
對于吉利而言,在電動產(chǎn)品矩陣中也剛好需要這樣一款車型,對雙方來說也是雙贏的結果。雖然消費者詬病smart的售價,一旦國產(chǎn)后,在保障品質的前提下,價格也會相對下探,同時也會為奔馳的雙積分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