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真不容易!”對于問界新M7的爆單,余承東在朋友圈評價道。
自9月12日發(fā)布至今,將將一個月的時間,問界新M7累計大定量已超過50000輛。特別是國慶假期的最后兩天,問界連續(xù)發(fā)布訂單海報,最后兩天總大定量超過10000輛,可謂是氣勢如虹。
![]()
要知道去年問界剛剛推出的時候,其表現(xiàn)可以說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月銷量最高時曾超1.2萬輛,全年累計銷量近8萬輛。但是好景不長,今年年初開始,問界系列的銷量就開始出現(xiàn)連續(xù)下滑。
![]()
![]()
今年1月,問界系列的銷量僅4475輛,環(huán)比下跌56%;2、3月銷量一度低于3000輛。今年6月份,問界系列在做出了價格調(diào)整后,整體銷量才恢復到7000輛左右。而老款問界M7的銷售情況更是低迷,今年4月以后,問界M7月銷量連續(xù)數(shù)月低于1000輛,最低時僅432輛。
砸下5個億換來5萬訂單
問界系列的高開低走,銷量不佳,壓力最大的是華為的智選車業(yè)務團隊。
從華為內(nèi)部最初的車BU模式和智選車模式,兩種不同發(fā)展理念碰撞,到Huawei Inside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一鳴驚人,再到后來智選車成功打造問界品牌,無論是華為內(nèi)部還是外界,對華為在汽車領域的發(fā)展都保持著很高的期待。
![]()
華為在智能汽車業(yè)務上的投入也不小,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fā)團隊達到7000人。
問界作為目前為止華為打造的唯一的,最接近成功的品牌和產(chǎn)品,如果就此一蹶不振,不僅對華為造車的士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甚至有可能華為就真的就此打消造車的念頭了。
![]()
所以這次在問界新M7上,華為是重金投入,只求“挽回口碑”。余承東給出的數(shù)字是投入了5億元升級改造,當然,以余大嘴一貫的風格,是否真有5個億我們不得而知,但也已經(jīng)足以說明了華為上下對問界新M7的重視程度,務求“一擊即中”。
所幸這次問界新M7成功了,超過50000輛的大定訂單,而且據(jù)說智駕版訂單超過七成,即使后期還將面臨著轉(zhuǎn)化率、批量交付的壓力等問題,但最重要的是新M7把問界品牌的精氣神,把華為在智能業(yè)務上的精髓又找了回來,為接下來即將要粉墨登場的問界S7、M9鋪好的道路。這頗有些重現(xiàn)當年華為Mate7手機銷量一飛沖天,從此華為手機在高端之路上勢如破竹的情景。
![]()
背后賽力斯仍然深陷虧損泥潭
但是,當所有人都在為問界的復蘇歡呼雀躍,都在議論華為之時,卻忽略了承擔問界生產(chǎn)制造,以及可能部分研發(fā)設計的賽力斯。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這個原本在乘用車市場名不見經(jīng)傳,依靠與華為合作問界系列而迅速擠入了新能源車中高端市場,甚至一度公司股價暴漲的企業(yè),至今為止始終沒有擺脫兩個字:虧損。
![]()
今年上半年,賽力斯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10.32億元,同比下滑11.14%;雖然歸母凈利潤虧損額由17.27億元收窄至13.44億元,但扣非凈利潤由虧17.14億元擴大至18.85億元。如果往前追溯,自2019年賽力斯(2022年8月改名之前為“小康股份”)與華為“綁定”合作造車以來,公司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巨虧,累計虧損超過87億元。甚至有許多文章都會就此評價賽力斯是每賣出一輛車就要虧一萬多。
![]()
虧損當然是一個多重因素導致的結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賽力斯是銷售費用居高不下。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智選車模式下華為與整車廠的分成比例約1:9,其中8%是華為渠道的經(jīng)銷費用,2%是技術授權費用。眾所周知,車企凈利潤普遍不到10%,強如豐田也就是7%-8%。而華為的渠道是現(xiàn)成的,不存在很高的渠道成本,卻拿走了利潤大頭,讓賽力斯承受繁重的固定資產(chǎn)損益,自然是銷量越高,賽力斯虧得越多。
華為虧了嗎?至少余承東曾經(jīng)這樣透露過:“目前智選這一塊華為沒有虧,也沒有利潤,我們幫車廠實現(xiàn)(銷量)過了100萬輛,車BU就能盈利?!蹦敲春茱@然所有的虧損都在賽力斯身上。
![]()
事實上,除了與華為捆綁外,賽力斯也在另尋出路。今年3月賽力斯推出了完全自有的新品牌“藍電”,首款車型的“含華量”全面下降,只有智能座艙使用華為HiCar。但這款車的銷量截至10月的累計銷量僅為1944輛,遠不及問界。換言之,沒有了華為的加成,賽力斯更是獨臂難支。
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邏輯:華為的宗旨是幫助車企造好車,但似乎問界造好了,賣好了,是華為的功勞,卻救不了賽力斯?那么,與華為深度綁定的賽力斯,究竟從華為那里得到了什么呢?
現(xiàn)在問界是“起死回生”了,同樣的問題仍舊是賽力斯能夠“起死回生”嗎?這還有待觀察。
![]()
寫在最后:
在看過了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打造問界品牌全過程之后,其實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再來看看華為的智選車模式,就會發(fā)現(xiàn)目前的情況是:
問界火了,但不代表賽力斯會火。華為幫助車企造出了好車,但不會幫助車企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術實力和品牌力,因此車企并不會因為在華為幫助下造出了好車,就一定可以走上良性的經(jīng)營軌道。相反的,車企在獲得了華為品牌、技術和渠道加成的同時,有可能也會帶來成本的大幅上升,進而造成經(jīng)營上的困難。
這里并不是批評智選車模式,因為任何一種商業(yè)模式必然有利有弊。只是對于那些在智能電動化時代缺乏競爭力,將加入問界品牌的生態(tài)圈視為救命稻草的二三線車企,需要清醒的認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當加入問界品牌的車企越來越多,問界品牌力越來越強,系列產(chǎn)品越來越豐富時,智選車模式就會變成“鐵打的問界,流水的車企”。這時候,車企能不能活下來,真不取決于華為和問界了。(文/優(yōu)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yōu)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