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陳壹
前不久,美國《輪胎商業(yè)》發(fā)布了新的全球輪胎品牌排名情況,其中,獲得前五名的分別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德國大陸、住友橡膠。
中國品牌也名列前茅,中策進入前十,而賽輪排在第十五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品牌總體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態(tài):米其林、普利司通的年銷售額分別為262.95億美元和221.75億美元,中策、賽輪不到前兩者的1/5。
![]()
毫無疑問,目前全球輪胎市場的頭部陣營仍然被外國品牌霸占,而在國內(nèi),外國品牌也搶走了近7成的市場份額。
那么,中國品牌有逆襲的可能嗎?
輪胎銷量來源主要有兩個:“前端”和“后端”?!扒岸恕敝傅氖菑S商原車就配備的輪胎,“后端”指的是消費者自行更換的輪胎。
![]()
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這些頭部品牌因為有市場效應、供應鏈、技術(shù)等方面的優(yōu)勢,所以往往成為各大汽車廠商的首選,包括豐田、奔馳、保時捷、大眾等。
這也就意味著,頭部品牌很輕松就能在“前端”市場躺賺。以豐田為例,去年豐田在國內(nèi)的銷量約為194.06萬臺,按一臺車4條輪胎、每條300元計算,這些頭部品牌光靠豐田一年就能賺走超過20億。
![]()
重點是,“前端”市場又屬于輪胎銷量的主要來源......合并兩個同類項,不難得出一個結(jié)論:中國品牌想要逆襲,是非常難的。
順帶一提,很多人覺得頭部品牌沒什么價格優(yōu)勢,其實不然,“產(chǎn)量越大、成本越低”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頭部品牌在C端的價格確實不太親民,但面對需求量管飽的各大汽車廠商,頭部品牌可以通過走量來進一步拉低售價。如此一來,汽車廠商的經(jīng)濟需求和性能需求都能被兼顧到。
![]()
至于“后端”市場,頭部品牌同樣比中國品牌更受青睞,因為消費者也很看重品牌知名度,一條輪胎的平均更換周期在3-5年左右,即便車子開上十年,也換不了幾次胎。所以,哪怕國產(chǎn)輪胎的品質(zhì)并不差、價格還便宜,但大多數(shù)消費者還是愿意花多點錢買頭部品牌,為的就是圖個安心。
綜合以上種種,中國品牌想要取代外國品牌站上輪胎市場的制高點,目前來說還不太現(xiàn)實,無論“質(zhì)”還是“量”,中國品牌在外國品牌面前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中國品牌而言,眼下比較靠譜的出路就是主攻中低端市場,也就是“農(nóng)村包圍城市”路線。
![]()
“以下打上”對中國品牌來說并不陌生,畢竟我們汽車工業(yè)的起步比別人慢,猥瑣發(fā)育是活下來的優(yōu)先選項。類似的經(jīng)驗,國內(nèi)汽車廠商們有且不只一點,當初被合資品牌無情嘲笑,多年隱忍后終于也農(nóng)奴翻身了。
在輪胎市場暫時處于下風的中國品牌無需氣餒,只要熬過了寒冬,春天終將到來。
![]()
寫在最后:
中國品牌想要改寫輪胎市場的格局,任重道遠,不僅要加大研發(fā)投入,還要花心思對市場進行再教育。如果是你,你愿意花更多錢買外國品牌、還是支持國產(chǎn)?
知嘹汽車原創(chuàng)文章,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平臺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