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鐵西區(qū)的李子
(本篇封面圖片來自電影版《守望者》,與文章并不相符,希望可以與世界相符)
上周海底撈被曝出給用戶貼標簽,具體的情況相信部分讀者已經有所了解:
![]()
![]()
圖片來源見各自水印
收集用戶特征,這在汽車行業(yè)是非常典型的狀況。多年前剛剛進入公關公司代理汽車品牌,第一次出差就是跟隨車主參觀工廠,市場部當時要求寫一份描述車主特征的文案。當時剛剛入行的我并不明白這份文案的用途,究竟是讓市場部員工了解車主特征作為信息參考,還是提煉車主特征中符合產品調性的部分作為推廣參考,最終自做決定用后者的標準來寫,最終一稿通過。
如果說上面的案例還比較模糊的話,我們還針對每部車型收到過一些現有車主的相關資料(合法途徑獲?。?/span>,新車上市前客戶調研時對潛在客戶的歸類,上市傳播期結合品牌已有車主特征對新客戶形象的歸納方向等等。
用戶畫像
關于海底撈收集用戶特征,很多人認為這是在做目標用戶畫像。的確有這個可能,畢竟其中還包括了體貌特征等信息,但不得不說,可能性不大,因為這個行為沒意義。
傳統車企的營銷大家都了解,用戶描述很多人也有所耳聞,整體來說都很笨拙。還是舉一個我在公關公司時的案例,當時某SUV上市,品牌部長要針對目標用戶形象做講話,稿子前前后后做了10版左右,發(fā)布會上品牌部長念這篇稿子的時候,我聽到旁邊媒體老師的對話:
「這說什么呢?」
「咳,不說人話唄。」
劃定目標用戶,這算是非常典型的車企營銷行為,但它是否的確是商業(yè)世界的主流營銷行為?其實存疑。
沒錯我們都能看到科技硬件公司、時尚品牌、奢侈品牌等等大眾消費品會對廣告演員和平面模特進行嚴格的篩選,不過那其實并非劃定用戶群體,而是尋找最大公約數。說簡單點,廣告主其實是在選取大眾用戶中的普通人形象,唯一的限定條件大概也只是價格——事實上也未必——比如蘋果的模特就總是住在fancy的公寓里、穿著素色的服裝、體型苗條、發(fā)型清爽,早些年通常是白人,近年來會更多地出現包括非洲裔、拉丁裔以及華裔的面孔。
在大眾消費品領域,廣告模特的意義是,讓其消費層級的所有人看到那個模特會對應到自己身上,至少別相差太遠。而汽車廣告,往往恨不得把年齡、三觀、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等等所有人格特征全都包括進去。
以往,所有的車企都在劃定目標用戶,誰也不知道有沒有其它可能,如今特斯拉甚至沒有廣告沒有模特卻席卷全球,其成功證明了一個道理:一款商品,它的目標用戶就應該是所有人。大家或許會有疑問,那不考慮價格因素嗎?
是的,價格因素沒那么重要。富人買勞斯萊斯、愛馬仕的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勞斯萊斯、愛馬仕是高級的象征。任何商品的目標用戶都應該是所有人,再列舉一個與勞斯萊斯和愛馬仕相反的例子,華爾街辦公室里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們,渴了也會從冰箱里拿出一罐可樂。
![]()
可口可樂在其經典廣告“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里超越了利潤與成本,它象征愛與和平
海底撈這種如此大眾的餐飲品牌,做用戶畫像根本是多此一舉。
是成本
而如果不是這個原因,那就只剩一種解釋,獲取信息是為了解用戶用餐喜好,針對菜品及服務進行優(yōu)化,包括升級,以及很可能更重要的,縮減成本。
這種可能性就高得多了,畢竟每個人都清楚海底撈起家就是仰仗著靈活管理方式提供的豐富服務。而且去年因為對疫情判斷失誤,海底撈冒進導致巨虧。在這種狀態(tài)下,縮減成本事實上是必然。如果的確是這樣的角度,那么海底撈與汽車行業(yè)的關系就扭轉了,不是前者學習后者,而是前者為后者做榜樣,不過,僅限于為傳統車企做榜樣。
因為新造車早就掌握了這種縮減成本的方式。
最早讓我們熟知這種方式的是理想ONE,這款車是切切實實的ONE,不僅僅是第一款車,出售也就只有一種配置、一個價格。從其作為初創(chuàng)企業(yè),生產線利用要把效率用到頂,也不允許有不同配置車型造成的庫存。但僅僅如此嗎?似乎也未必。
![]()
One | 來自《美國工廠》
看看其它純電的新造車,把特斯拉也算進來,以及蔚來、小鵬等等。這些新公司的不同價格車型的劃分方式基本都是圍繞著動力來做的,最核心的區(qū)別是電池續(xù)航和電機功率;再有就是智能駕駛基礎硬件,比如小鵬P5的激光雷達;至于傳統車企一直以來所采用的配置隨價格逐級遞增方式,新造車公司的車型往往只有零星表現,比如駕駛模式多一項、智能后視鏡功能多一項之類,差別很少。
如果是這樣
那海底撈為什么要收集用戶的體貌特征?(之前的回應中海底撈宣布不會再收集這些信息)這對優(yōu)化產品線有什么意義?
既然問到這了,那不妨再多問一些,那些APP為什么要跟蹤我們在其他APP和網站上的行為?那些智能電視為什么要同時獲知同一Wi-Fi網絡下其他硬件的信息?這對它們有什么意義?
有些人會說「大數據」之類的,大概就是如此吧。商人總是會想要盡可能了解用戶越多的信息越好,哪怕其中有巨大巨大的冗余與毫無意義的信息,他們也希望自己能收集到,「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能用上」。但是去他們的吧,為什么一定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海底撈這次的新聞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商業(yè)組織收集信息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在貼標簽,這甚至不僅僅是侵犯隱私的問題,還是在judge人格。
沒有人應該被經歷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