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越是顯示自己能提供全車智能化方案的技術實力,就越被忌憚。
文 / 孟華
接近年底,汽車圈大事沒有,海清河晏。但是,科技企業(yè)爭奪業(yè)內生態(tài)位的努力,一刻都沒有停息。主機廠對這些公司的態(tài)度,大多且制且用,結果是大家都不滿意。
前者發(fā)現(xiàn)后者的產品上來之后,宣傳也不是,不宣傳也不是。而野心大的科技公司,則對當前沒有實現(xiàn)“軟硬全棧供應商”地位不滿,認為主機廠排擠新型供應商。
華為想當什么樣的供應商
對于車企來說,就算一級供應商也不能包打天下,把所有的電子電氣沾邊的軟硬件全都吃掉。如果是這樣,就成了主抓四大工藝+總裝的代工廠。類似博世這樣嚴守業(yè)務邊界的做法,就得到普遍認可(也有歷史因素)。
也因為如此,國內在汽車產業(yè)投入最大的兩家科技公司:華為和百度,都暫時處于智能車戰(zhàn)略的僵持階段。
互聯(lián)網企業(yè)倒不想“全棧”,只想做智能駕駛、車聯(lián)網和智能座艙的方案提供商,這已經觸了車企的逆鱗。而華為則要的更多,這就更難達成重量級合作。
一個是術業(yè)有專攻,供應商不會門門皆精;另一個是在一款產品上全盤采用一家的技術非常罕見,越是大型主機廠,對技術“多源性”越是執(zhí)著。
事實上,迄今沒有任何一家傳統(tǒng)供應商能做到“全?!?,麥格納是很少見的“全壘打”選手,但其代工的自我定位,又不可能威脅主機廠,因為麥格納本身沒有整車品牌訴求。
這就是為什么車企面對華為,比對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戒心更大。一線車企頂多不搭理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吆喝,但是它們對華為卻有提防。當然,這不妨礙華為作為二級供應商與車企合作愉快。
華為顯然認為自己的技術力量足以匹配野心,但車企還沒到缺了華為的產品,就在競爭中落敗的地步。華為認為,現(xiàn)在只差一層“窗戶紙”,只要攻破一家一線主機廠,剩下的無非傳檄而定。事實真是這樣嗎?
整合業(yè)務,就是整合人事
進入汽車行業(yè)、做新型供應商,華為是玩真的。這兩年業(yè)內也算看明白了。
一年多以來,華為已經將散落在多個BG(業(yè)務群)的智能汽車有關的業(yè)務,逐漸整合。這部分工作,今年5月份就完成了,標志是余承東以常董身份,兼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簡稱“車BU”,BU即“業(yè)務單元”)CEO。
“車BU”下轄9部門,架構設計與集成戰(zhàn)略部、戰(zhàn)略業(yè)務發(fā)展部、政策與標準專利部、Marketing部門,可視為前臺部門;MDC產品部相當于中臺,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車云,將會成為華為主打的三個產品線;質量與運營部為后臺部門。
如此,原“車BU”總裁王軍不好安排。現(xiàn)在同時設CEO和總裁的公司非常少,因為兩者權力不好分割。理論上總裁由董事會任命,而CEO未必如此。但在華為“車BU”,余承東顯然比王軍分量重要。后者不好安排,因為他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欣賞的干將。
而“小徐總”(華為內稱徐直軍)和余承東的關系,這兩年愈加微妙。華為兩個最為賺錢的業(yè)務,也是起家資本,一個是無線業(yè)務,一個是終端業(yè)務。因此華為內部有“圣無線、神終端”的說法。徐直軍和余承東都曾領導過兩大業(yè)務,而且在此期間徐直軍一直是余承東的直接領導。
不過,后來余承東領導消費者BG,手機業(yè)務一飛沖天,因此隱隱有和徐直軍分庭抗禮的趨勢。因為美國制裁,手機業(yè)務逐漸下滑,華為將智能車業(yè)務奉為未來的戰(zhàn)略重心,2019年“車BU”正式成立,很快被升為一級部門,下轄駕駛、座艙、網聯(lián)、電動、車云五大二級部門,王軍從無線空降至“車BU”任總裁。
今年5月,余承東只干了一個月的華為云CEO,就被老板點將,去領導“車BU”。而王軍-徐直軍這一條匯報線,此時就有點小失落。
小康旗下的金康賽力斯SF5,上了華為的HI Car、電驅和智能音響。余承東賣力吆喝,但只字不提極狐HI版。
去年極狐αS上了HI全套解決方案:包括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車云,電動,網聯(lián),雷達;而智能座艙方案則是鴻蒙車機,而非HI Car。
這時大家就發(fā)現(xiàn)賽力斯SF5和極狐αS居然沒有一項技術是相同的。
原因很簡單,賽力斯SF5是余承東手下終端人馬+電驅團隊做出來的,而極狐αS項目則是由王軍牽頭做的。
余承東調任“車BU”CEO,王軍必須變成二把手,“總裁”這個名頭就有點不對勁。
當時我們預測,王軍不是調任,就是離職。今年9月,華為總裁辦正式發(fā)文,任命王軍轉任COO,兼任產品線總裁。王軍的職權沒有太大削弱,但繼續(xù)下沉,理順了匯報關系。至此,余承東在“車BU”的話語權徹底鞏固了。
去年12月,華為總裁辦專門發(fā)文,稱華為堅決不造整車,誰再建議造車,可調離崗位,算是從形式上統(tǒng)一思想。但徐直軍在幾個場合暗示,余承東就是“造車派”頭子,賽力斯隨時可轉換角色。
“全棧能力”被忌憚
車企不會因為一紙內部公告就信任華為。華為越是顯示自己能提供全車智能化方案的技術實力,就越被忌憚。
華為將自己在車載ICT上的能力,總結為“1+5+N”。
“1”是通信與計算CC架構,即網絡+控制器(CDC域控制器、VDC虛擬控制器、MDC跨域控制器),每個平臺都可以形成生態(tài)?,F(xiàn)在車企必說的OTA,就來源于CC架構能力。
“5”指的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控、智能網聯(lián)和智能車云系統(tǒng)。
“N”則是30多種智能化零部件,包含芯片、傳感器、電驅單元、通信單元等。
顯然,華為做“N”,就是充當二級供應商,車企沒有抵觸情緒。華為在11月26日,還花了1.88億元在東莞松山湖又拍了塊地,用來擴張智能化部件生產線。
而華為做“5”個智能化方案,車企也可以勉強接受,選擇一兩樣,但避免全盤抄作業(yè)。
至于“1”的架構方案,目前成功合作的只有極狐一家。原因明擺著,只要用了華為計算架構和數(shù)據網絡,所有的底層邏輯、計算硬件,都要交給華為,車企相當于在華為面前裸奔。
如果“1+5+N”都用華為方案,車企的確就只剩底盤和殼子了。
這個困境,百度也遇到了。百度給出的答案是與車企合作,單獨創(chuàng)建品牌,不但為智能化技術背書,還自己親自下場造車。而華為考慮到ICT海外業(yè)務和車企的感受,聲稱做汽車業(yè)的博世,這就堵死了造車之路。
2019年,任正非對外宣稱,剛成立的“車BU”六年內沒有盈利壓力。也就是說,至少到2025年,華為智能車業(yè)務都可以試錯。其中的關鍵,就是調節(jié)與主機廠的關系,進入一級供應商的角色?!叭珬9獭钡南敕?,可能得按一按,至少近兩年時機不成熟。
三個戰(zhàn)略合作,哪個更有示范效應
合資沒戲的話,自主先走一波,只要合作成功,就可以形成示范效應??上В壳皹O狐的月銷量在3位數(shù)晃悠,相較全年1.2萬輛目標差得太遠。賽力斯SF5最高月銷量出現(xiàn)在2021年10月(11月銷量未公布),為2205輛。SF5“華為智選”上市以來,僅有3個月銷量突破1000輛,不盡如人意。
和百度一樣,華為正在探索新路徑。長安的阿維塔品牌,系長安與寧德時代、華為共同合資合作建立,阿維塔系列車型(首款車阿維塔11)誕生于CHN平臺(即長安、華為、寧德時代)。
其中長安持股39.02%,寧德時代持股28.99%,蔚來持股1.13%,剩余30.86%的股份,將引入多家投資者,而華為則堅持自己只提供技術、貼標(HI Car),不參股,避免被任何一個主機廠綁定。
這與百度+吉利的合作方式不同。百度親自下場,而且占大股份(雖然實際話語權存疑),而華為只作為技術支持者出現(xiàn)。華為出現(xiàn)在“CHN”平臺上,也意味著不是傳統(tǒng)供應商,而是介于技術合作和供應商之間的角色,算是華為新開辟的方式。
而長安則期望阿維塔獨立運營,與長安主品牌拉開距離。長安主抓的姿態(tài),與吉利充當車型平臺+生產線提供者的做法,也有區(qū)別。
華為現(xiàn)在急切地期待阿維塔項目成功,從而坐實“全棧供應商”的江湖地位。最好的結果,莫過于阿維塔在技術代際上,與合資產品拉開差距,而且這種差距為市場所承認。那時的合資在選擇上,將陷入兩難境地,不管是否選擇與華為合作,華為都在戰(zhàn)略上贏得主動權。不過,即便局面按照華為期望的方向走,也需要再等上一兩年。
假定阿維塔成功地展示了強大的“智能一體化”整合技術,而不是像其他產品的幾個智能功能處于各自為戰(zhàn)的情況,那么合資仍有可能繼續(xù)“茍”下去。因為傳統(tǒng)市場上,跨國品牌仍然占優(yōu)。
只要存量可觀,合資就可以堅持現(xiàn)在的立場,即只把華為作為普通的二級供應商,而不是華為期盼的超級供應商地位。華為必須繼續(xù)實施“戰(zhàn)略忍耐”,直到市場真正走向智能化為主要品牌力的那一天?!景鏅嗦暶鳌勘疚南灯嚾藗髅皆瓌?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推薦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