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的充電樁干凈整潔,輕輕抬手摘下充電槍,咔噠一聲插入充電口,指示燈效幽然流動,手機APP彈窗“已充滿”,兩三步上前拔槍合蓋。從此遠離油污和塵泥,給電動車充電,一切都是那么的輕松、方便、優(yōu)雅、體面。
在廣告里。
如果有方便的家庭充電條件,或是作為家庭第二第三輛車,電動車早已是完美的通勤工具。但假如你是被電動大勢已至的浪潮所感召,雖沒有固定充電條件,依然大膽選擇了一輛純電動車代步,生活會怎樣的不配合呢?
很多從未染指過充電過程的新車主,一直到自己站在公共快充樁前距離50公分的時候,才意識到“充電線”也許更應(yīng)該叫“充電管”——這粗細堪比保溫杯的也好意思稱為“線”?
在真正使用電動車前的想象中,充電應(yīng)該是這樣:纖細一根軟綿綿,五指輕握就摘下,不需吹灰之力,免沾人間煙火。
清脆的“咔噠”一聲,干凈美好又文明,讓人回想起午餐牛油果沙拉上跳躍的刀叉,與西裝牛津鞋一步裙小高跟相得益彰,散發(fā)著小資與都市之光。
但現(xiàn)實中往往是這樣的。足足小孩胳膊粗的電纜,從你按下解鎖鈕那刻開始,一頭脫離了充電樁,小十斤重量的電纜便全寄托于你的一只胳膊。如果是力氣小的姑娘,雙手作業(yè)很正常。
粗細決定著電纜并不柔軟易彎,你也許得花半分鐘摸清它朝哪一邊彎曲更順。假如車子停的位置比較應(yīng)付,想讓電纜順著你想要的方向,以剛好的角度順利插入,兩只手“抱著”充電槍往里懟那是常有的事。
又因為充電線的“肚子”常年墜在地面上被拖來拖去,可不要以為告別了汽油,就擁抱了干凈整潔的“科技感”。
當(dāng)你不得不用另一只手幫著調(diào)整線纜的彎曲方向,那么車內(nèi)最好標配濕紙巾擦手。更需要留心的是手拿充電槍時,最好盡量張開臂膀讓線纜遠離身體,否則它一時掙脫的彈性和重力,就足以在你的褲腿或鞋面上留下印跡——這不是你每天上班或約會前想要的。
這些當(dāng)然怎么都算不上大事,“線太粗”成不了抗拒電動車的理由。這里的重點是:廣告僅供參考。千萬別誤以為給電動車充電,是一件遠比加油優(yōu)雅、現(xiàn)代得多的新鮮事。
每年冬天,總有一些人跳出來抱怨著電車如電爹;而每到了夏天,又總會有一些(北方)人忘記了冬天的冷。
假如你相信了電動車已經(jīng)可以“平替汽油車”,以為全靠公共樁充電就能維持得了生活的樣子,又碰巧坐標在秦嶺淮河以北,那么冬天可就不止是“續(xù)航縮水”那么簡單明了。
南方的朋友可能未必理解,風(fēng)和日麗里輕松踱步的愜意距離,到了冬天就會變成不愿逾越的鴻溝。沒什么特殊情況,很少有人愿意在零下10°的北風(fēng)天里步行超過10分鐘。
那么當(dāng)周圍最近的充電站距離不近不遠,充電這個問題就不知不覺中復(fù)雜了。
開車到充電站只需5分鐘,但步行的話需要繞行15分鐘,而充滿電需要60分鐘。
這意味著:如果你選擇開始充電后步行返回,那么在寒冷中步行15分鐘到達住處后,只有30分鐘的自由時間就又要步行15分鐘趕回去取車;如果你選擇坐在車里等充滿,因為使用空調(diào)制熱會增加大約10分鐘充電時間,那么全程就是有1個小時20分鐘浪費在了車里。
在寒風(fēng)中步行總計30分鐘的代價,只能換來30分鐘的自由時間;而始終暖暖和和的代價,是整整80分鐘耗費進去(基本上)什么也做不了——真的很難說哪一種更合適。
長途出門是人人知道的電動車難題,但真正的用車體驗,并不是“目的地距離別超出實際續(xù)航里程”就無憂無慮了。
從保定驅(qū)車回北京的路途是接近200km,標準續(xù)航版Model 3開著空調(diào)的高速實際續(xù)航大約是200km出頭,于是特斯拉車載導(dǎo)航建議我限速110km/h以免中途拋錨。
這意味著再一次,我客觀上有了兩種選擇:如果一路110km/h直達北京,理論上能以最快速度到家休息,但會面臨第二天接近零電量哪兒也去不了的尷尬;如果120km/h全速行駛,到北京近郊找一個超充站充電,第二天仍然能有至少一半電量滿足平日需求,然而到家時間會晚至少1小時。
沒必要真的講述最后選了哪一種,因為其實兩種選擇都沒什么不妥,因為真正惱人的并非二者中的任何一個,而是這樣的選擇本身——你原本完全無需因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動腦筋。然而現(xiàn)在隨便什么行程,就會自動生成幾個選擇在腦海里,又偏偏每一個都不是完美無痛的。
如果你見識過一排特斯拉蹲點搶充電車位的盛況,會更容易理解我想表達的是“并沒有你以為的那么美好而無感”。
不會有任何一個品牌會告訴你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體驗差別,不會有任何一位汽車博主向你掰開揉碎講這種細小麻煩,不會有任何一家媒體能在試駕評測中描述這些“不值一提”的瑣事。
但假如你是一個沒自由也沒車位的普通打工青年,輕信了電動車業(yè)已成熟買來作為唯一的通勤依賴,細小的麻煩就很容易積累,然后被放大到影響更多。如果是一輛十幾萬的家用電動車,沒有特斯拉那樣的超充網(wǎng)絡(luò)支持,糟心事只會更加五花八門。
像廣告里那樣,輕輕松松拔下槍就能走人,而不需要自己纏繞線纜的樁是不存在的;電纜纖細輕盈又小巧易用的,多半是十幾個小時才能充滿;“40分鐘充足80%”的那個樁,算上來回路程可能就是半個下午;充電“順便”吃飯逛街的那個最近的商場,也許沒一家你愿意駐足的店;車載導(dǎo)航為你智能畫出的續(xù)航范圍,你真去了依然有可能回不來……
電動車有無數(shù)般好,也許對于更自由更充裕的人群,它們早就開始獨挑大梁。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只有一輛車的用戶,充電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任何瑣碎阻礙,都難以被當(dāng)做一件件無足輕重的“小事”。